用药应该以温和滋补为主,配以少量的驱寒药材,在针灸穴位时,内力的输入必须轻柔缓和,如同涓涓细流滋润干涸的土地。这种内力的控制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叶尘深知自己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练习,于是他在山洞的一角设置了一个简易的经络模型,每日都会进行内力引导金针刺激穴位的模拟练习。
接着,叶尘翻开医书中关于疑难杂症的部分,又一次仔细研究起那个罕见的血液病症。这种血液变得黏稠如同泥浆,导致经络堵塞、脏器功能衰退的病症,其复杂性令他深感敬畏。他回忆起师父讲述的采血要求,那特制银针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他心中放大。为什么要在特定时辰从特定穴位采血呢?这背后必然涉及到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叶尘开始深入钻研人体经络气血在不同时辰的运行状态,他参照其他医书典籍,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这个病症。
他发现,人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时钟,气血在经络中按照一定的时辰规律流动。那个特定穴位可能在某一时辰与血液病症有着特殊的关联,就像一把钥匙与一把锁,只有在合适的时辰,从这个穴位采血才能获取到与病症最紧密相关的信息。叶尘将这些理解与医书中的记载相结合,进一步分析血液样本的黏稠度、颜色和气味与病症进展之间的关系。他甚至开始绘制图表,将不同病情阶段的血液特征与对应的潜在治疗方法进行关联,以便在实际面对患者时能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
轩辕师父传授的针灸之术同样是叶尘钻研的重点。他拿起那套特制金针,在烛光下仔细观察金针上微小的螺旋纹路。这纹路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奥秘。叶尘将金针轻轻刺入经络模型的穴位中,开始尝试运用内力。最初,他发现内力很难按照他的设想通过金针准确地传递到穴位深处,不是内力过强导致模型周围出现不适当的光芒闪烁,就是内力过弱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叶尘没有气馁,他静下心来,回想起师父示范时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师父在针刺穴位时,神情专注,手腕稳定却又不失灵活。他的内力仿佛是有生命的精灵,顺着金针的螺旋纹路缓缓进入穴位,然后有条不紊地在经络中扩散开来。叶尘模仿着师父的样子,调整自己的呼吸,使内力的运转更加平稳。他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刺入金针,观察内力的传递效果。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叶尘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
对于年轻体壮的患者,他发现自己可以稍微加快内力输入的速度,并且在金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可以适当增加内力的强度,让内力如同汹涌的浪潮在经络中迅速冲击,以达到快速刺激穴位的目的。然而,当面对年老体弱的患者时,内力的输入就像小心翼翼地牵着一个幼儿走路,每一步都要轻柔而缓慢。叶尘通过不断地在经络模型上练习,逐渐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模拟情况,精准地调整内力的强度和节奏。
在用药方面,叶尘对那些不同颜色的基础药粉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望。他重新审视师父展示过的红色赤焰果药粉和蓝色冰灵草药粉。赤焰果药粉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蕴含着强大的热性力量,能够迅速驱散寒邪。冰灵草药粉则如同冰冷的清泉,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叶尘深知,这两种药粉的混合是治疗寒毒交杂病症的关键。
他开始研究如何精确地掌握二者的比例。最初,他只是按照师父大致讲述的比例进行混合,但当他深入思考不同患者的病情差异时,他意识到这个比例不能一成不变。对于寒邪较重、毒邪较轻的患者,赤焰果药粉的比例可能需要适当增加;而对于毒邪较深、寒邪相对较轻的患者,冰灵草药粉的比例则应提高。叶尘在山洞里不断进行药粉混合的实验,他仔细观察混合后药粉的颜色变化、气味差异以及质地特点。
他还发现,当加入不同的辅助药材时,药粉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例如,当加入一种具有调和药性的甘草粉时,药粉混合后的稳定性会增强,药效的发挥也更加持久。但如果加入一种带有强烈气味的药材粉时,虽然可能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但药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加精准的比例控制。叶尘通过大量的实验记录下每一种组合的效果,他甚至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数据库,用来存储这些宝贵的用药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叶尘并不满足于仅仅接受师父传授的知识,他积极思考,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像之前对某些病症针灸顺序提出的不同想法一样,他在其他方面也持续进行探索。例如在治疗一种关节疼痛病症时,医书上记载的传统针灸穴位顺序是从肢体上部开始,逐渐向下刺激穴位。叶尘在回顾自己过去行医中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