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老搭档了
“要说这唱曲儿,除了四大南腔之外,小弟前日前往襄阳,走水路路过安庆时,层听过一种《采茶调》,虽是民间土调,却清丽悦耳!”刘绍宗坐在陈凡身边,两人聊得颇为投机。\k*s^w/x.s,w?.`c.o/m~
刘绍宗这人是典型的官宦子弟,他谦逊有礼,书读得很好,身上世家公子的约束也多。
难能可贵的是他可能还年轻,没有被社会风气沾染太多,仍是个心思较为单纯的年轻人。
至于他说的《采茶调》,陈凡听了太多了。
待他说完便笑吟道:“正月采茶是新年,郎持账簿上茶山,茶山脚下十八亩,当田押地赎娇颜!”
刘绍宗听到这段后,惊讶的看着陈凡:“陈兄竟然连《采茶调》都知道?世人都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陈兄,还有你什么不知道的?”
陈凡哈哈一笑:“恰好塾中有个夫子来自安庆桐城,他没事的时候,便喜欢唱两句《十二月采茶》,久而久之便也听会了。”
就在刘绍宗正准备追问时,突然琉璃水阁中来了个下人,在刘讷身边说了些什么,一边说,一边还朝陈凡看来。
待他说完,刘讷愕然地转头看向陈凡:“文瑞,这支《龙凤巾》竟是你写的?”
此时,台上的秦妙音刚刚唱完,众人还沉醉在新曲中,当他们听到刘讷话时,全都惊讶地转头看向陈凡。
刘绍宗更是长大了嘴,目瞪口呆地看着陈凡。^x-i,n?d\x~s+.¨c_o\m′
陈凡笑吟吟站起朝刘讷拱手道:“前日恰与秦大家在舟中巧遇,听说她也要来老先生府上贺寿,便顺手写了支曲子,为老封君寿。”
听到这,一众官员心中感叹,这陈凡,经学文章做得好,深得当世大儒刘讷推崇,听其言,确实对文章一道有超越众人的见解。
更难得的是,这位还不是个刘讷般古板的正人君子,这戏排地更好。
这是什么?
这才是文人骚客啊,别人与之相比,好像都有些附庸风雅了。
在大梁,官员士人是将填词视为风雅之事的,很多人都以在家班中排了新戏,然后借给别家去演为荣。
就好像后世的有钱人,他们请来很多超级巨星,自己做导演,拍出戏来,走到外面那就有的吹了,那啥太极拳这电影知道吧?我马首富拍的。
底下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哎哟,竟然是马爸爸拍的?拍得真好,一点都不尬,好好看哦!”
显然,这里面有吹捧的成分,但首富在其中获得了多巴胺,以及电影明星般的待遇,这就足够了。
可陈凡不同啊,陈凡排出来的《龙凤巾》,不仅不尬,反而水平真得很高,六层楼那么高。
刘讷虽不喜欢家班戏子,但也没有古板到不给别人听戏的地步,他笑呵呵道:“好你个陈文瑞,写得一个《三国志演义》来,偏又就着那什么小说,钻研出这些来,又是桌游,又是新戏,还有什么?快些说来!”
一众官员们听到刘讷这话,顿时哗然一片,最近《三国志演义》风靡南都,南都这地方的各大衙门,大多都是养老的闲职部门,自从那什么《三国志演义》面世,这些官员们每日里上衙,忙完了手里仅有的那点事儿后,便茶一杯,书一捧,看到下衙,吃完饭后再看一会儿,这已经都成诸位大人的生活习惯了。×小,;说§C??M±S- (#免¤?μ费|阅?读¥
他们心中总在好奇,这海陵就距得不远,也叫人去打听罗贯中是何方神圣。
在他们心中,罗贯中应该是个潦倒卖文,郁郁不得志的中年人。
可谁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竟然是陈凡,是那个被刘讷推崇不已得少年。
有人赞赏,自然就有人不爽。
坐在刘讷身后不远的孙旵,听到这《龙风巾》,立时那日被陈凡嘲讽的场面便浮现在了眼前。
看着一边微笑行李,一边起身朝周围谦逊还礼的陈凡,他胸中有股子无名之火,从刚见他时被压抑的小火苗,“蹭”一下燃成熊熊大火。
可别看孙旵虽然在商人黄至筠面前表现的很愚蠢,那是因为他以为自己是朝廷的四品京官,觉得只要自己随便说句话,别人就要上杆子去巴结,所以那日他才行为肆无忌惮。
但其实孙旵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他并没有在陈凡最风光的时候站出来,跟刘讷唱反调,反而和光同尘,一齐吹捧着陈凡。
陈凡这边自然不知道孙旵对他的又嫉又恨,这时,他正笑着接过刘母的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