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6看书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195章 孙权

第195章 孙权

寒冬,马无草料,且曹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孙权深知,这一战关乎江东存亡,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一方面认真倾听各方意见,另一方面也在心中反复权衡利弊。

此时鲁肃向他进言:"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何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这番话直击孙权内心,坚定了他抗曹的决心。

为了进一步坚定信心,孙权又召见周瑜。

周瑜详细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兵力:"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小-税-宅+ ~首¨发_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周瑜的分析让孙权彻底打消了顾虑,他拔剑斫案,斩钉截铁地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随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统率三万吴军,与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对峙。

在这场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中,孙权与刘备联军采用黄盖火攻之计。

黄盖率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伪装成投降曹军,待靠近曹军战船时,点燃战船,一时间火光冲天,曹军战船陷入一片火海。

孙刘联军趁势出击,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战后,孙权趁机扩大势力范围,派步骘收服交州,巩固了江东的后方。

然而,这场胜利也让孙权与刘备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为日后围绕荆州的明争暗斗埋下了伏笔。

赤壁之战后,荆州成为孙刘两家争夺的焦点。

刘备以"暂借"为名占据荆州要地,孙权多次派人索要未果。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则亲率五万大军至公安,令关羽进兵益阳,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曹操攻打汉中的消息传来,刘备面临益州安危的严峻考验。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刘备不得不与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

尽管暂时缓和了矛盾,但荆州问题始终是横亘在孙刘之间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爆发更大的冲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曹操为避其锋芒,甚至一度有迁都之意。

此时,孙权看到了夺回荆州的绝佳机会。

他与曹操暗中勾结,派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

吕蒙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他严令部下不得骚扰百姓,对关羽将士的家属更是善待有加。

当关羽得知荆州失守,率军回援时,发现自己的军队军心涣散,许多将士因牵挂家人而不愿再战。

最终,关羽败走麦城,突围至临沮时,被孙权部将潘璋、马忠擒杀。

孙权夺取荆州,不仅解除了上游的威胁,更将势力范围扩展至长江中游,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但这一举动也彻底激怒了刘备,为日后的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

孙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外部是刘备气势汹汹的复仇之师,内部则有山越叛乱未平,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危局,孙权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一方面向曹丕称臣,接受曹魏的册封,避免两线作战;另一方面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吴军抵御蜀军。

陆逊采取"避其锋芒,坚守不战"的策略,与蜀军相持半年之久。

刘备求胜心切,在夷陵一带扎下数百里连营。

陆逊抓住蜀军疲惫懈怠的时机,果断发起反攻,采用火攻之计,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

刘备败退白帝城,不久后病逝。

夷陵之战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孙权在江东的统治,也让孙权得以从容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