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6看书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79

大明锦衣卫79

型的木屑纷飞;白杆枪突刺,草人靶的胸口绽开整齐的孔洞。

(2)沈墨的「三才阵」算法升级

天启七年的演武场上,佛郎机人的火铳齐射声震耳欲聋。铅弹如暴雨般倾泻,戚家军传统的鸳鸯阵开始出现伤亡。

沈墨跪在《纪效新书》的空白页前,墨笔狂草如刀。

"盾牌改钢盾,45度斜角——"他画下第一道斜线,盾面刻满《河图》数纹,"河图数理可增强结构。"

"火铳手背负算旗。"三色旗帜在阵中展开,红、白、黑对应《易经》的离、兑、坎卦,"卦象定方位,弹道随旗变。"

沙盘旁,算师们的算珠噼啪作响。徐光启的「弹道差分表」铺满半张桌子,硝烟修正值对照《崇祯历书》的天文数据;楚红药闭目倾听,手指在《武备志》的地听术图谱上游走,计算声波反射角。

"砰!"

测试火铳喷出白烟。铅弹呼啸而至,击中钢盾斜角的刹那,动能被《河图》纹路分散。弹头在盾面划出一道徒劳的弧线,最终软绵绵地坠入尘土。

沈墨拾起变形的铅弹:"动能削减62%。"

(3)科学内核:跳弹角的数学胜利

演武场的记录官展开万历三十七年的《武备志》,火器实测数据在晨光中清晰可辨:

参数 垂直命中 45°斜角命中

动能损失 12% 62%

弹丸残留速度 280尺/秒 98尺/秒

杀伤概率 89% 17%

楚红药的红袖刀尖点在数据上:"垂直盾牌,铅弹穿盾后仍有八成杀伤力;斜角盾牌,八成铅弹会弹飞。"

徐光启抚摸着钢盾上的《河图》纹路:"这不是玄学,是数理——河图数纹实为应力分布图,斜角配合纹路,能将冲击力导向盾体边缘。"

远处,新一轮火铳齐射开始。改良后的三才阵中,算旗舞动,盾牌手随旗调整角度。铅弹撞上斜盾的闷响连绵不绝,却再无破阵之危。

沈墨合上《纪效新书》,封面上戚继光的题字依然遒劲。四百年前的鸳鸯阵,四百年后的三才阵,在数学的纽带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战术进化。

2. 东西方军事科技的文明对抗

(1)葡萄牙火器的几何囚笼

澳门港口的晨雾中,佛郎机佣兵正在擦拭他们的火铳。战术手册翻开的那页赫然写着:

> "仰角22.5°+36°+58°=无死角覆盖"

铅灰色的天空下,佣兵们按照既定角度架设火器阵列。但他们永远不会明白,为何在冬季的战场上,那些本该致命的铅弹总会诡异地坠落在明军阵前二十步。

"冬季硝烟密度使弹丸增重17%。"徐光启的笔尖划过演算纸,墨迹渗透进葡萄牙战术手册的羊皮纸夹缝,"夏季湿度让火绳燃烧速度减慢23%。"

手册扉页上,他画了个流泪的耶稣像,旁边题着:

"上帝不计算气候?"

远处传来火铳试射的闷响。铅弹划破晨雾,却在半途突然下坠,像被无形的重物拖拽。葡萄牙指挥官愤怒的吼叫声中,徐光启轻轻合上手册——这些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者,终究没能读懂东方的季风。

(2)《周易》弹道学的降维打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演武场的沙盘上,沈墨正在用六十四卦重新划分战场。

"明夷卦位,东北方。"他的算旗指向石狮像的阴影区,"铅弹入此卦,必受石狮折射。"

铜钟在西北方"乾"卦位敲响,声波在特定频率下形成无形的屏障。当葡萄牙火枪手还在用象限仪笨拙地测量仰角时,大明的算师们已经推演出铅弹的卦象命运。

"第三轮齐射,需避'讼'卦。"楚红药的红袖刀尖点在沙盘西南角,"此地多樟木,树脂蒸汽会使弹道偏转。"

葡萄牙人的铅弹呼啸而至,却在临近军阵时诡异地四散偏转,仿佛撞上了一张无形的卦网。佣兵们惊恐地看着那些本该夺人性命的金属颗粒,在明军阵前划出六十四道徒劳的抛物线。

(3)《天工开物》的物性碾压

军器局的密室里,东西方科技破解案例在烛光下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解法 大明解法

增加装药量对抗硝烟 用《周易》找无烟死角

青铜齿轮强行制动自鸣钟 硝石结晶低温脆化金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