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的差值缩小至0.02——这个数值,正是徐光启手稿中记载的“玉阵容错阈值”。
激进派的无人机在六芒星的光带中失控坠落,机舱里的安德烈家族手稿散落一地。赵莽捡起最完整的那页,上面用拉丁文写着:“1626年的玉钉重量计算错误,多算了0.01盎司,导致重力失衡加剧。”页边的修正公式显示,正确数值应是原重量的1/√2,与赵莽复刻玉钉的参数完全一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个月后,王恭厂遗址建成重力观测站,24块青铜板被改造成透明的能量导槽,游客能看到璇玑玉溶液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1:√2比例光轨。赵莽站在观测台,看着屏幕上稳定的9.71数值,与明故宫的正常重力只差0.01——这是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动态平衡”。
他最后次检查玉钉时,发现“天权”星位的玉钉表面,新形成了层极薄的结晶,厚度比正好是1:√2。检测显示这是地核能量与璇玑玉长期作用的产物,像大地自己长出的平衡器。赵莽突然明白,王恭厂的重力之痕从不是灾难的伤疤,是地球在提醒人类:失衡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用智慧补偿的那个精确刻度,就像青铜板上的玉钉,哪怕只差0.01盎司,也会在三百年后,留下道跨越时空的重力密码。
悬浮的青砖
第七块明代青砖悬浮在地基上方三厘米处,底部的阴影在赵莽的重力仪蓝光中微微颤动。他蹲下身,指尖悬在砖底却不敢触碰——检测仪显示,这块砖受到的重力加速度仅为9.57m/s2,比周围土壤低了0.15,而造成这一切的,是土壤中半块璇玑玉的阴鱼眼钻孔。
“钻孔直径2.1毫米。”小林用激光卡尺测量的声音带着紧张,“正好打穿了玉内部的钕铁硼磁核。”半块璇玑玉的太极图纹路在蓝光中扭曲,阴鱼眼的钻孔像个黑洞,不断吞噬着周围的重力场能量,钻孔边缘的结晶层,成分与南京地陷的反物质琉璃完全一致。
赵莽突然想起《天工开物》残页上的“玉窍术”:璇玑玉的阴阳鱼眼各藏一个能量节点,阴眼控重力,阳眼控磁场,钻孔直径超过2毫米,必致“地浮三尺”。他扒开青砖周围的土壤,更多带钻孔的璇玑玉碎片露出地面,排列轨迹与1626年王恭厂爆炸的冲击波范围完美重合。
一、钻孔的精确值
实验室的显微镜头下,璇玑玉阴鱼眼的钻孔边缘呈现出规则的螺旋纹。赵莽放大500倍后发现,螺旋的螺距比为1:√2,与剑桥地窖浑天仪的齿轮螺旋完全相同。“不是随意钻孔,是精确计算过的破坏。?k!a^n+s!h`u~d·i/.·c¢o?m′”他调出安德烈家族的工具图谱,1626年使用的青铜钻,直径误差不超过0.01毫米。
从第七块青砖下取出的璇玑玉碎片,断口处有明显的二次敲击痕迹。成分分析显示,钻孔内部残留着微量的银石粉末(反物质载体)——这才是重力场畸变的关键:钻孔破坏玉的结构,银石则放大畸变效果,两者结合形成的“重力陷阱”,能让周围物体的重量按1:√2的比例递减。
悬浮青砖的数量在三天内增加到二十四块,正好对应二十四节气。赵莽按节气顺序排列这些砖,发现它们的悬浮高度形成完美的正弦曲线,峰值出现在“冬至”砖(悬浮5厘米),谷值在“夏至”砖(仅悬浮1厘米)。“是模拟地轴倾斜的重力模型。”他盯着曲线的振幅值0.7,与徐光启记载的“地轴年偏0.7度”完全吻合。
二、地基下的重力网
地质雷达扫描显示,王恭厂遗址地下五米处,有张由璇玑玉组成的网格状结构。二十四块悬浮青砖的投影,正好落在网格的节点上,每个节点的玉块都有钻孔,只是孔径大小按1:√2的比例递增。赵莽突然明白,这不是随机破坏,是张覆盖整个火药局的“重力调节网”,被人刻意改成了“重力陷阱网”。
“徐光启的原设计是平衡地轴偏差。”小林展开复原的网格图,节点处的璇玑玉本应按节气调整角度,阴鱼眼的钻孔位置原是注入玉液的通道。图上标注的“玉液配比”显示,需按1:√2混合璇玑玉粉末与西洋银石溶液——这才是反物质的正确用法,不是引爆,是注入玉网稳定重力。
激进派的无人机在遗址上空投下全息传单,画面中安德烈家族的青铜钻正在钻击璇玑玉,钻孔直径被刻意调成1:1的对称值:“只有绝对对称的重力场,才能净化失衡的大地。”赵莽的重力仪突然发出刺耳警报,地下网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