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听张如英说自家白天也来了伙人,敲开门定义她们是富户,要求捐粮。
张如英把苏蓉在衙门做工的身份搬出来,对方才悻悻离开。
苏蓉立刻意识到,郑校尉、金竹海等人,想借此事发国难财。却不知叶清辞为何不闻问,难不成真想献给三皇子万石粮食?
那老百姓怎么办?
第三天,第四天……
走街窜户的兵丁,如同蝗虫,肆虐在宜阳县的各家门户中。
好说话的,“捐”够钱粮就罢了。敢反抗的,军士们推开拦阻的户主,直接冲进屋翻箱倒柜。
说是捐粮,实际进了屋,见值钱东西也抢。
一时间,城内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平民们只管倚门看热闹,见军士们大箱小箱,从有钱富户里抬出各种金银珠宝,粮食衣物,还会拍手称快。
殊不知,等某些人发现从大户里再也榨不出油水,下一个便轮到他们。
人的贪欲,永无止境。
一开始是劝“捐”,随后是迫“捐”。再往后,军士胆子大了,自己也想要捞一把,于是——
抢!
整个事态严重畸变,局势如同脱缰野马,冲向不可控的地步。
碰巧这时城外流民们不知听到什么风声,说县城不会再施粥,而是要彻底关闭城门戒严,将他们抛弃在这个寒冷的冬季。
这下子,许多指望官府救济安排的人,彻底绷不住了。与把守城门的官兵爆发出强烈冲突。
受不住驻军所大肆掠夺的人家要逃出宜阳县,外面的流民想冲进城大吃大喝。
原本胸有成竹的叶清辞也没想到,他低估人心的贪婪!
短短几天,郑校尉、金竹海等人所作所为,将县城民众彻底推向水深火热。
当叶清辞得到报告,驻军所的人以抗拒新帝命令、拒绝交公粮的罪名,开始掳掠某些大户人家的女眷。他知道,等待的时机终于成熟。
民间舆情汹汹,达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迅速下令关闭城门,带上三班衙役,赶赴出事地点。
而这起因,是金竹海心怀鬼胎。有意怂恿郑校尉忘乎所以,借“捐粮”名义,针对平时与自己不和的城中富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