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6看书 >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 第214章 孝陵前

第214章 孝陵前

神烈山碑亭前,秋叶随风起卷。?′?咸(=鱼D看μ?±书>>网¤·$ μ追#;¥最£新!>章\¨D节¢[

被朱慈炅惦记上的应天府尹练国事此时正和大内大珰王之心两个人对碑而立,周围衙役和太监远远伫立,两个人看上去十分亲密,这倒是件稀罕事。

练国事可是魏忠贤认定的东林党人,曾被削籍为民,但作为北东林的一员,很快就被掌权内阁的孙承宗起复,先扔到南直避风头。

练国事的知名度不高,就算是东林内部地位其实也很低,他只能算是东林的外围选手,要不是有老魏的加成,认不认他是东林都有问题。

练国事今年四十六岁,算是大明帝国的中坚力量,其实孙承宗给的这个应天府尹如果朱慈炅不来南京,根本不算什么显赫的京官,这个官头上的爹娘可不少。

练国事本人是比较低调的官员,不过他祖上有个很牛的人。那就是太祖起居官,建文名臣练子宁,被成祖割舌头的那个。

练国事和王之心能走到一起,应该算是同仇敌忾,他俩的对手,就是神烈山下孝陵大营里的二十多万太祖苗裔。

练国事有粮,王之心有钱。

能够安顿下这二十多万人,两个人缺一不可。

所有人都知道这二十多万人是一件大麻烦,从诸位王爷到刘一燝,王在晋,刘应坤,徐弘基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孝陵露面。

王之心是避不开的大祭筹备大使,练国事是被南京诸位大人扔出来的接盘侠,他要同时接受留都诸大佬和南直巡抚孙国祯的双重甩锅。

“练大尹,你别拉着我了行不行,我的人都在,不会跑。再说,高公公不是也来了。我必须要回宫去见皇上了。”

王之心本来以为南京之行是件轻松的任务,比管理皇店容易多了,哪里想到会有这个大麻烦,连脱身都难。

“高公公在孝陵卫,他又不管大营的事。王公公你必须留下,至少得过了今夜,确认那三个人不会死才行。要是真是大疫,你我人头都保不住的。”

练国事紧紧攥住王之心的蟒袍衣袖,神色坚毅,坚决不肯让他离去。这件事,必须有个宫中大珰一起扛。至于所谓的高公公,又不熟,何况那个人手上有兵啊。

“不是都按你找的那个神医吩咐的安排了吗?不会有事的。这事啊,必须上报皇上,不然后果更严重。”王之心拍了拍练国事的手,安慰这位这段时间的好战友。

“等等,等明天。现在只是拉稀,很可能只是水土不服。报上去引起恐慌,就是最严重的后果,你我九族都保不住。”

练国事咬死了不放王之心走,王之心其实也很犹豫,不然他硬拉肯定拉不住的。

“我只是告诉皇上,不会传播的,这点我心里有数的。”

“哎呀,你告诉皇上就是告诉全南京了,这点你不知道吗?皇上知道了,找不找官员来询问?”

王之心颓然坐到了碑亭石栏上,这种事焦头烂额,他完全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能相信练国事。

练国事也是第一次遇到,汗水打湿了里衣,拉扯弄歪了官帽,但大明官员的基本素质还在,瞒,坚决要瞒住。

神烈山碑亭前,秋风瑟瑟,吹动着两人的衣袂。练国事和王之心一站一坐,双目对视,俱是一脸紧张和无奈,蠕动的嘴唇无声,谁也没再开口,一切无言。

所谓的孝陵大营,是因为这伙和流民差不太远的太祖苗裔到了南京后,几位大佬王爷们合计出来的安置办法,建立军营,限制出行,避免扰民。

这帮人看到梅春后,有人差点以为遇到了瓦剌留学集团的项忠,朝廷这是要把神烈山碑变成荆襄“堕泪碑”?

煌煌大明处置流民的手段可没有啥好口碑,血腥镇压是这帮大人物们的第一选择,二十万对他们而言只是数字。

太祖苗裔终究和流民还是有区别的,没有动刀子,还给吃的,给住的,只要不乱跑,问题都不大。

孝陵大营,一开始的管理其实还是不错的,随着人越来越多,数度扩建,待遇越来越差,而问题层出不穷。

最恐怖的是,生病的人突然多了起来。练国事最先发现这一情况,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大疫,迅速请来了治下名医,吴中温病学派掌门人——姑苏吴有性。

吴有性可不是慕容复,是有真本事的,他严厉批评了孝陵大营把人关在一起的安置办法,要求疏散,隔离,迁移。

练国事非常能干的借机平了常平仓和预备仓的百年老帐,甚至从漕运总督杨一鹏那里化缘到了部分漕粮。

当然,这也是因为朱慈炅的远程影响力,他赢得太快了,南京这边被内阁压迫,准备得有点多,上面突然不需要了,所以才有余力给练国事。

粮是足够的,但钱就很困难。能够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