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6看书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222章 沙海之困与慈禧之叹

第222章 沙海之困与慈禧之叹

大人,咱们一路颠沛流离,同甘共苦,很多心酸不为外人道,有些人不知道其中关节,并不奇怪。我承蒙丫头(指王月蒙)一路照顾,岑大人也说过,一路粮草军需都由那二人赞襄捐助。板荡识诚臣,哀家也没什么能给他们的,就请诸位大人赏他们个全身而退可好?”

众人一听,老太太这话头不对啊,立即跪倒一片,连称“老佛爷明鉴,王家兄妹和夫婿间关万里勤王护驾,劳苦功高,公道自在人心”。更有武卫左军统领马玉昆之前率残部护送慈禧自京至太原,整编地方团练,保障沿途安全,颇得王月童和董存山二人事先准备的粮秣供应,才让他和部下供应充足、士气大振,有效完成了慈禧交办的任务,得了不少奖励。而且这二人身上没有功名,也不想在官场厮混,跟自己只有帮助,没有威胁。此刻见慈禧发了女人性子,急忙跳出来扬言要跟嚼老婆舌头的人兵器上相见。

慈禧吃他这种表现武人粗俗豪迈愚忠的扮相,心中赞许,但表面却呵斥道,“什么叫嚼老婆舌头?我看就是因为丫头跟我说了些平时我听不到的话,有些人不喜,怕我受人蛊惑,才不待见这些人的吧。哀家当年提拔吴棠,有人说吴棠当年与我有私恩,我提拔他有私心。那么我想说的是,对于王家丫头和她夫婿和哥哥这样的人,他们可不是什么私相授受的小门恩德,他们是救了皇帝圣驾的人。而且,我都说过,人家三人都无心官场,碍不着什么人的事,怎么就容不下我身边一个能说点心里话的人呢”。慈禧眼睛一扫,下面跪着的人中,有几人感觉背后发凉。

慈禧口中的吴棠在咸丰二年时任江苏清河知县。慈禧之父惠征时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因亏空官银被革职,病逝于镇江。那时还叫叶赫那拉·杏贞的慈禧随母扶灵北归,途经清河县境,因家道中落、盘缠耗尽,处境艰难。吴棠得知有故交之灵船停泊清江浦,误以为乃昔日同窗安徽候补道惠征之柩,实为另一同名官员,遂命仆从赠银三百两以示吊唁。慈禧一家收到银两后方知误赠,吴棠闻讯后非但未索回,反亲至船前祭拜,并追加赠银百两,解其燃眉之急。慈禧感念,后称:“吴棠之德,吾终身不敢忘。”

第二年,慈禧入宫为兰贵人,三年后生同治帝后晋懿妃,开始暗中提携吴棠。辛酉政变后,慈禧掌权,吴棠于次年擢升江宁布政使,后任漕运总督,成为慈禧嫡系,权倾东南。漕运总督任上,他整顿漕运,镇压捻军,确保江南财赋北输,深得慈禧倚重。闽浙总督任上,他筹建福州船政,支持左宗棠办洋务,奠定近代海军基础。四川总督任上他镇压苗乱、整饬吏治,执掌西南军政大权十余年。

至于被慈禧不点名批评的几人,包括军机大臣刚毅,他力主利用义和团的强硬派代表,此时随驾至太原,但后世历史上不久后病重,9月22日死于侯马镇,临终前仍力谏“不可轻信洋人”;还有刑部尚书赵舒翘,他原主张招抚义和团,随行至太原,后世历史上因列强要求惩办“祸首”,在西安被赐自尽;以及端郡王载漪,他是义和团事件核心人物,其子溥儁曾被立为“大阿哥”,随驾至太原,后被慈禧逐渐疏远,次年革爵流放新疆;和原山西巡抚毓贤,他在山西大力支持义和团,慈禧抵太原时因列强施压已被革职,但仍滞留太原,后被处死于兰州。

其实王月蒙在慈禧身边的时候并未针对义和团或者支持义和团的官员说过任何话,至于她老公董存山和堂哥王月童,更是只用王月生提前埋藏的物资去向护驾的清军提供补给,完全不参与军务和政务。而且这些人再三表示随扈官员和兵马已到位,自家民间身份不适合继续随驾,也没有就此转入官场的念头。但架不住聪明人太多。自然有人会问王家兄妹为何会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如此有针对性的准备时,几人自然表示是王月生在留洋途中得知国内一年前的时局,便立即判断出大变即将发生,立即终止行程往国内赶,并且马上通知了家里做准备报效朝廷。

当然,没有人问既知如此为何不立即上报朝廷,因为第一,大家都知道,按照清朝的体制,这种民间人士是根本没有途径合法向上发声的;第二,当时准备取代光绪的大阿哥和其父端亲王势力势头正盛,高峰时连慈禧都要退避一二。但这种先知先觉还是深深刺痛了几位当事人,合着我们利用或者支持义和团,早在一年前就被你王家看出要引发祸乱,甚至要闹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啦,那得证明我们有多祸国殃民而且注定失败啊。所以这些人默契地开始散布各种有的没的。而王家兄妹本来就因为这边慈禧舍不得王月蒙的奇谈怪论和乡俗民情,那边岑春煊和马玉昆等有人保障吃喝用度正爽,都不愿放几人离开,他们正好借这种舆论大倒苦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