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巨匠,王肃继承其才华,十八岁跟荆州名儒宋忠求学,之后,他相继给《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等典籍作注解,文化底蕴深厚。十年前,司马懿正是看到王肃在学术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便为次子司马昭迎娶王肃的女儿王元姬,两家结为亲家。
王肃对自己被罢免一事倒显得无所谓,他正好有闲暇得以把王朗所著的《易传》整理成册。
司马懿看完这本书后赞不绝口道:“真是一部集众家所长的巨作,依我看完全可以供普天之下的学者钻研学习。”
王肃和王朗毕生的夙愿,正是将自家的学术理论教授给天下学子。他听了司马懿的话无比欣慰。“若果真如此,那一定可以告慰亡父在天之灵了!”
翌日,司马懿上奏,将已故司徒王朗所著《易传》申报为太学院的官方教材。
这项提议得到通过。在往后的十余年中,王肃越来越多的著作陆续进入太学院,其自成一家的学术流派被后世称为“王学”,王肃由此成为魏国经学界的官方领袖。
所谓经学,指的是以儒家为主,兼含道家、墨家、纵横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统称。东汉时代有三位最著名的经学巨匠,他们分别是贾逵(和三国时魏国的贾逵同名同姓)、马融、郑玄。三人的学术思想在汉末三国时期相当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