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6看书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374章 胖茅山

第374章 胖茅山

第374章 胖茅山

南曲是华夏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南宋时的浙江永嘉,也就是后世的温州,最初时,是百姓在节庆、庙会时自编自演的草台戏班,形式脱胎于民歌、方言、宗教说唱,主要是用方言演唱生活中发生的趣事。′r`a?x~s_w_.¢c!o-m,

到了元朝,因为科举暂停,很多文人没事儿就把精力投入到这上面来,随后逐渐演变为文人版的昆山腔、百姓喜欢的“弋阳腔”、盐商追捧的“海盐腔”和市井流行的“余姚腔”。

这四种声腔区别很大,昆山腔精致犹如工笔画,最受文人喜爱;弋阳腔受众群体最多,田间地头常有人唱,往往一呼百应;而海盐腔则是用官话唱出,官员的宴席中出现最多;至于余姚腔则是插科打诨、俚俗诙谐,受众群体也很广泛。

待那秦妙音上得船来不久,不系园上的奴仆果然便纷纷下了船,又等了一会儿画舫逐渐离开了保障湖岸(清朝时才改名瘦西湖)。

刚一离岸,黄至筠便邀请众人入了席,果然,这宴席采用的是分餐制,黄至筠作为主家坐在上首,其他人分列其下,每个人面前有方小案,案上摆着五道菜肴和酒水,再无其他。

黄至筠端起酒杯道:“这次共往南都一行,茅山先生能赏脸共行,不系园蓬荜生辉!”

说罢,他一仰脖子将酒喝了。

可那胖茅山却并不接茬,而是左看右看道:“黄小姐怎么不出来一起用些。”

看到这,陈凡总算看明白了,原来这厮是对黄其霰有意思啊?

也不知是不是看过黄其霰的人,还是看中了黄至筠的财,但这么堂而皇之叫人家女眷出来共席,这在这时代是非常失礼的。,j+c\h.h-h′h?..c¨o,m*

黄至筠若只是一个小商人,或许还迫于其官员的身份,不得不委屈女儿,但这可是扬州盐业总商,虽然要给官员面子,但他背后站着的官员多了去了,胖茅山一个光禄寺的少卿,他还是扛得住的。

黄至筠脸上不悦之色一闪而逝,随即笑道:“小女在房中用饭,就不来了。”

胖茅山闻言顿时大失所望,只能点了点头默默吃饭。

待吃完饭,胖茅山立马便对身边的秦妙音道:“听闻黄小姐最喜南曲,今日特请妙音同行……”

说到这,他转头看向黄至筠:“黄先生……”

黄至筠已经拒绝了一次对方,再次拒绝就不太好了,他只能点了点头:“那就让小女在帘后听吧。”

听到这话,胖茅山顿时喜出望外,忙将身子凑到一旁,对那秦妙音说了些什么。

舱后闺房中,听到贴身的婢子传信,黄其霰大发雷霆:“这孙旵(音:产,日光照耀的意思),真是好不要脸,我不去。”

那婢女好劝歹劝,直到黄其霰听说只是坐在帘后听时方才问道:“那帘前坐得何人?”

婢女道:“是陈先生。”

黄其霰闻言,眼珠子骨碌碌乱转,片刻后突然笑道:“走,那去听听什么秦妙音的南曲罢了。”

待她到了帘后,胖茅山孙旵只见帘后人影晃动,顿时心中一热,一改刚刚的倨傲之色,站起身来对帘后躬身道:“黄小姐,又见面了!”

等了半晌,那帘后才传来“弱弱”的声音道:“原来是茅山先生,孙夫人未曾同行吗?”

提到正妻,孙旵毫不在意,他挥了挥手道:“她一乡中妇人,又不似黄小姐知书达理,我怕将她带入京师,徒惹人笑。_s?j·k~s*a/p,p~.?c*o?m-”

此言一出,舱中所有人都暗暗皱眉,就连帷帽下的秦妙音也动了动。

陈凡看了那胖茅山一眼,脑子里不由浮现出这油滚肉缠着女弟子的场景,心中不由一阵恶寒,真特么老不修。

见黄其霰已经坐定,孙旵转头对秦妙音道:“妙音,既然黄小姐到了,那就请你把我写得曲儿唱来。”

秦妙音闻言款款站起,来到舱角,终于脱去了帷帽,待众人见到她容貌时,舱中所有人眼睛顿时一亮,

只见一张莹润的鹅蛋脸,好似甜白釉的莲子碗,黛眉用螺子青画作却月眉;双眼好似两丸浸在蜜水里的黑水晶,眼位染得飞霞妆,看人时犹如春雾绕西湖,三分清冷中藏着七分潋滟。

黄至筠愣神之后抚掌笑道:“都说秦大家不管是南曲还是容貌都是东南一绝,今日得见,果然世人不欺我等。”

秦妙音闻言,神色依然带着清冷,站起身给黄至筠蹲了个福道:“不过是堂下之人,当不得黄先生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