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结硬寨,打呆仗
“不知曾先生是哪里人士?听先生口音,似是湘沅人?”海鲤端起酒杯,恭敬站起,一上午的讲课,已经然这名自负的才子,对眼前这个瞎眼老人颇为推崇。¢p,o?m_o\z/h-a′i·.?c~o^m.
曾国藩不苟言笑,吊梢眼动了动,只沉默的点了点头。
众人也不奇怪,似乎离开了塾堂,这位老者身上那种谆谆教诲、好为人师的劲儿便消失了,转而变得沉默寡言,给人有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甚至……有点阴冷,但又有种上位者的气势,让众人不敢小觑。
覃士群久在应天巡抚幕中,对曾国藩身上的感觉尤为熟悉,他试探道:“应是长沙、湘潭一带的口音,观老先生行止,似有阁臣气度,这些年长沙、湘潭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唔……又姓曾的……好像没有啊,地方上……”
陈凡不敢让他们再瞎猜,连忙笑道:“与曾老先生萍水相逢,既然曾老先生不愿说自己的身份,我们又何必乱猜?曾老先生能来我弘毅塾为一日师,便是我弘毅塾的贵客,来,曾老先生,我敬你一杯!”
曾国藩吃得很少,很快便放下筷子道:“难得来一趟,这位陈夫子,我想在弘毅塾四处走走。”
郑臭脚连忙放下碗筷,主动积极道:“老先生,我陪你走走。”
曾国藩笑而不语,只用眼睛看着陈凡。+w,e′i`q,u?x,s¨._n¢e?t+
陈凡只得放下碗筷笑道:“还是我陪老先生走走吧!”
郑臭脚撇了撇嘴,然后小声道:“多请教些,回来咱们互通有无。”
……
离开前院,两人来到凤城湖边,春日的微风吹拂湖面,荡漾起一层层的涟漪,开阔的水面让人胸中块垒顿去。
曾国藩站在湖岸边,看着远处的海阳楼道:“同治元年,老夫在给皇上的奏本中提及,【饬李鸿章部速援扬、泰】,海陵在咸丰十年为发匪占领,至于同治二年才被少荃部下吴毓芬收复。”
“海陵恢复后,老夫奏请征收两江厘金,从中拨给部分予以李少荃委派的候补知府许道身疏浚通扬运河,同时修筑防洪堤坝。”
“许道身在给老夫的信中提及海陵风土人物,说通扬运河之南,城内有凤城湖与之贯通,湖边有海阳楼,滕子京曾在此建文会堂。”
“老夫不管是在帮办团练大臣任上,还是后来两江任上,都未曾来过海陵,没想到……此刻却站在凤城河边,远眺海阳楼。”
说到这,他突然微微一笑:“对了,海陵之东有一处地方名为姜堰,那许道身在疏浚运河至那处时,还曾修了一堤,名为【曾公堤】。”
陈凡很难将眼前这个感叹时空,追忆往昔的和蔼老人,跟那个杀得人头滚滚,小儿止啼的曾剃头联系起来。<3+鸿/?*特o>小÷.[说¤网# ;免¨?¢费|>阅°a读,?
他只能顺着对方的话感叹道:“当年烽火连天,百年后稚童嬉戏堤畔,方能体会老先生【结硬寨】终为生民开太平啊。”
曾国藩点了点头:“老夫《挺经》中有云,【以杀止杀,杀人安人】便是此理。”
听到这话,陈凡突然心中一动。
这两日自己一直在为讲武堂到底教什么而苦恼,眼前这位不仅是有清一朝儒学最后集大成者,他创建的湘军也在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问问眼前这位练兵带兵的心得呢?说不定就对自己有所裨益。
恰在这时,两人回转看见被土寇烧黑了的梁柱。
曾国藩道:“这是……?”
陈凡连忙将前些日子的事情说了一遍。
曾国藩听说陈凡想要开讲武堂,刚刚那个追忆似水年华的老人立刻便消失了。
他点了点头道:“用儒学培养将领,这想法甚好,老夫所建湘军中,有将领五百余,其中监生以上有功名者占了一多半。”
“老夫为何要用文人统兵?因武弁气习恶劣,非读书明理者不能革其面,洗其心,故而治军之要,首在教化,枪炮之利终在其次。”
陈凡闻言,立马追问道:“可是晚辈从没习过武,也没接触过兵法战策,现在若是办讲武堂,只去讲些孙子兵法,晚辈怕误人子弟。”
曾国藩笑道:“老夫当年回乡丁忧,发匪糜烂江南。我奉先帝之命出山办团练,不也有岳州之败、靖港之溃?但为什么最后竟以功成?就是因为湘军中有罗泽南、江忠源这些卫道之儒生。”
“想要练好兵,老夫只教你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