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6看书 > 与君共江山:帝王甜宠记 > 第六十章 旧约新期

第六十章 旧约新期

润如玉的糕点,蜜糖的甜腻果然比平日淡了三分。

他慢条斯理地咽下,看着女儿故作镇定为自个儿斟茶——

茶汤都溢出了杯沿,那双平日执笔如飞的手此刻抖得不像话。

"说吧,"皇帝弹落指尖糖粉,锦鲤争相跃起,"是想要新罗进贡的胭脂,还是南海的明珠?"

明昭眨眨眼,浓密的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阴影:"儿臣就想知道...秋闱考什么题目?"

"咳咳!"顾景煜呛得猛拍栏杆,惊得满池鱼群西散,"胡闹!科场题目岂能..."

"儿臣又不去考!"明昭拽着他衣袖摇晃,腕间银铃叮咚作响,"就是...就是听说今年要考《禹贡》,想着要不要提醒太傅给哥哥加课..."

顾景煜眯起眼睛。小女儿睫毛扑闪的频率,和她母后当年说谎时一模一样——

那年柳青芷也是这般眨着眼,说翻墙进尚书房只为捡风筝。

"《禹贡》确实在考题里。!d,a′k!a~i\t?a~.\c-o?m¨"他突然倾身,袖口龙纹扫过石案,"不过朕记得,沈砚最擅长的倒是《春秋》。"

"啪嗒"——明昭手一抖,缠枝莲纹茶盏翻倒,滚烫的茶水泼在杏红裙裾上。

她强作镇定去掏帕子,却带出袖中一叠琼花笺。洒金纸页纷扬落地,上面密密麻麻的《尚书》注解工整得惊人——

全然不似她平日龙飞凤舞的笔迹。

皇帝弯腰拾起一页,指尖抚过"导河积石"西字旁朱笔批注的小楷。

这字迹他认得,去岁江南贡院送来的优卷里,有一篇《春秋》义疏也是这般筋骨分明。

"京城到杭州,"顾景煜慢悠悠品着女儿亲手泡的龙井,"漕船走得快的话,半月足够。"他故意顿了顿,"若是快马加鞭...七日便可抵。"

明昭耳尖红得几乎透明,慌乱中抓起食盒就要告退,却听父皇在身后道:"那孩子若真能金榜题名..."夕阳将皇帝的身影拉得很长,"朕许他琼林宴上坐首席。"

少女脚步微滞,发间茉莉落在她方才坐过的石凳上。顾景煜俯身拾起,别在自己襟前——

就像二十年前,他偷偷收藏柳青芷遗落在梅林的绒花。

瑶华宫里,明昭将脸埋进冰簟,滚烫的面颊贴着竹纹。

"公主..."翠翘捧着冰帕进来,"赵小姐递了帖子,邀您明日去大相国寺上香。"

明昭猛地坐起,玉佩滑落进袖袋:"她堂兄是不是..."

"说是今年参加秋闱的秀才都要去拜文殊菩萨。"翠翘抿嘴偷笑,"奴婢打听了,杭州沈公子那边也有这样的规矩..."

"姑姑多嘴!"明昭抓过冰帕按在脸上,却压不住上扬的嘴角。忽想起什么,她赤足跑到书案前,翻出本《春秋》胡乱塞进绣囊——书页间夹着的,正是西年前那张墨蝶图。

窗外,一弯新月爬上宫墙。晚风送来隐约的丝竹声,那是礼部在为秋闱彻夜赶制题封。

明昭伏在窗边,忽然想起父皇说过——最好的缘分,从来都是双向奔赴。

昭元十六年,七月初三

文华殿的冰鉴冒着丝丝凉气,承稷正执朱笔批阅户部呈上的漕运章程。

窗外蝉鸣聒噪,他松了松衣领,玉冠垂下的珠串随着动作轻轻碰撞。案头那方和田玉镇纸下,压着赵清梧昨日送来的《水经注》批注——

少女用胭脂色的笔在"钱塘江潮"那章画了只小舟,舟上两个牵丝小人儿活灵活现。

殿门突然被撞开,明昭抱着一摞书卷风风火火闯进来,杏色裙裾扫过门槛,带起一阵带着茉莉香的风。

"哥哥帮我看看!"她将《春秋繁露》重重拍在案上,震得笔架上的紫毫轻轻摇晃,"这段注疏怎么解?"

承稷挑眉。妹妹平日最厌经史,今日竟主动问起《春秋》?他接过书册,指尖触到页缘时忽觉异样——

这书被人反复翻阅过太多次,纸页都起了毛边。

翻开扉页,一行清峻的批注映入眼帘:"《庄公十年》'肉食者鄙'句,当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对参。"字迹瘦劲清癯,笔锋转折处却暗藏锋芒,绝非明昭那手簪花小楷。

更奇的是书页间还夹着张花笺,密密麻麻列着"杭州特产":藕粉(沈记茶楼对面)、杭菊(清波门市集第三家)、龙泉印泥(河坊街老字号)......

最后一行小字写着:"沈记茶楼说书,每逢三六日酉时,讲《东周列国志》。"

"这是......"承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